学者人生 > 正文
  • 图为杜予民(右一)张俐娜(右二)一同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张俐娜提供)

    2006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我校团队勇夺两枚金牌,金奖总数位于全国参赛高校前列,创我校历史最高记录,也是湖北省在此次比赛中的最好成绩。

    指导这两个金牌团队的,是一对“金牌”伴侣——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杜予民和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张俐娜夫妇。

    ■ “慢一拍”的生活节奏

    20多年前,杜予民、张俐娜夫妇先后从日本研修回国,此后一直投身于可再生资源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几乎没有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他们每天的日程大多围绕三个地方:教室、实验室和家。简单的早饭后,就来到各自的实验室,为了工作的连续性,夫妇俩的生活节奏要比别人慢一拍。午饭经常要推迟到一、两点,晚饭经常是七、八点。

    有时,晚上七、八点,张俐娜实验室的电话响了。大家一看显示屏就知道是杜予民打来的,而张俐娜往往是接了电话,说一句:“好好,你先吃,我待会回去。”然后继续留在实验室,直到工作完毕才回家。夫妇俩不仅吃饭吃得晚,睡得也比别人迟。晚上,他们或看书,或讨论课题,或批改学生论文,直到深夜12点。

    ■ 科研路上相濡以沫

    杜予民和张俐娜惟一的消遣,是在宁静的校园内散散步。他们手牵着手,一边走一边交谈,这短短的半个小时是他们交流经验的最好时光。然而这看似轻松的时刻,两人的话题仍然离不开科研。

    杜予民指导的团队主要研究甲壳素,张俐娜指导的团队则主要研究纤维素。也许是因为研究领域同属生物质范围,这使分属不同学院的两个团队联系格外紧密。

    张俐娜、杜予民科研小组每年分别在SCI源刊发表科学研究论文30篇和15篇以上,专利授权分别为6-10项、3-6项;分别担任了几家国际学术刊物编委。

    “多交流才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杜予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两个实验室不仅实验仪器、设备共享,思想情感也是“共享”的。张俐娜的博士生吕昂说:“我们两个实验室经常互相参加彼此召开的学术报告会,也经常请教杜教授或张教授问题。”

    夫妻俩的社会责任感都特别强。张俐娜是全国政协委员,杜予民是武汉市政府参事。两人在学术探讨之余,也讨论参政议政的事。张俐娜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总会打电话给杜予民,一起谈论国家大事。

    ■ 学生的严母慈父

    对待学生,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2005年12月,趁着到美国参加会议的机会,夫妇俩去儿女家看望思念已久的小孙子和外孙。每家只呆3天就匆匆回国,面对孩子们的挽留,教授俩给出的理由是:“实验室还有很多事情,放心不下学生。”

    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的这对夫妇,和学生们在实验室长期相处建立了深厚感情。他们的儿子曾说:“做你们的儿子还不如做你们的学生。”两个实验室在年终时总会聚在一起吃饭、唱歌。此时,杜予民和张俐娜会兴致勃勃地一起演唱日本歌曲。每当博士生答辩完后,两个小组都会举行一些活动,或者一起旅游,其乐融融。

    “我到底对社会做了什么样的贡献?”这是杜予民经常思考的问题。他希望做好科研成果转化,造福人民。作为“纽绿特”创业团队的指导老师,“挑战杯”竞赛让他看到了“由学生主导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新路子。他经常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勇于走出实验室,“切莫成为实验室里的井底之蛙。”杜予民指导的挑战杯团队队长吴斌说:“杜老师虽然年近七旬,但和我们一点代沟也没有,他很和蔼,也很支持我们创新。”

    康服特“绿色”纤维团队的指导教师张俐娜对学生一贯要求严格,她要求学生每天从早到晚都要做实验和看文献。她每隔一段时间会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了解学生的实验技能、水平和科研进度,并和他们一起讨论。2005年,张俐娜因骨折住院。每天都有学生抱着实验记录和报告到病房和她讨论问题,她每天躺在床上用小桌子批改论文和阅读文献。她还经常强调,做人要“诚信、认真、不能造假”,对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学术腐败现象极为痛恨。她鼓励学生创新,每年都奖励那些取得明显创新性成果的研究生。蔡杰、阮东和里昂等一批博士研究生在她的指导下,冲破了化学传统方法,采用最普通和经济的原料NaOH和尿素水溶液,通过低温溶解纤维素,解决了纤维素难溶解的问题,并成功制备出新型纤维素丝。该成果不仅对化学溶解理论作出了新补充,而且首次采用“绿色”技术实现了低温下快速溶解纤维素的梦想。企业已投资1000多万元在江苏建立了“绿色”纤维工业化试验基地。

    在2007年春节团拜会上,校党委书记顾海良和他们夫妇热情握手:“你们一家子指导学生一次拿了两块金牌,祝贺你们为武大赢得了荣誉!”夫妇俩谦逊地说:“我们希望能多为武大做点事,多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作者:学生记者钱倩王泊雅

    来源:武汉大学新闻网2007.05.29

    https://news.whu.edu.cn/info/1005/247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