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人生 > 正文
  • 随着废弃塑料的污染日益严重,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政府已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重要地位。在今年6月大阪召开的G20峰会上,各国首脑达成了2050年海洋塑料垃圾减到零排放的目标协议。中宣部《学习强国》近日转载了中国科学院院刊上我校张俐娜院士的一篇文章“绿色发展战略呼唤可持续的高分子新材料”。 面对不可再生资源石油、煤炭的日益消耗与枯竭,以及无法自然降解的塑料引起的“白色污染”日益严重,张院士认为我们科研工作者应致力于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因为它们属于可持续高分子,废弃后在江河湖海或埋在土壤中可完全生物降解。她还认为中国人应该做自己的创新工作,做基础研究时一定要考虑其应用前景,这样才能做出创造性的新成果,早日实现强国之梦。” 张俐娜院士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从事将可再生天然高分子通过绿色技术转化为环境友好材料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已得到该领域国际学术界高度认可。

    今年7月27日,由张院士主持的中科院学部咨询项目“发展绿色和可持续化学与化工的重要性及对策”第一次座谈会在武汉大学成功召开,邀请了院士、“杰青”、“长江”等14位专家出席。会上武汉大学校党委副书记赵雪梅和湖北省科技厅农华处长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利国利民的重要咨询项目,一定认真完成。大家就塑料及微塑料的污染回收问题,生物质绿色转化,绿色新能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据统计,全球已产生83亿吨塑料垃圾,每年有80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照此下去,预计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将超过鱼类。这些以化石资源为原料生产的塑料年产量迅速增长,它们废弃后丢入海洋要400年以上才能降解,并严重危害海洋动植物和微生物。微塑料是由塑料、纤维或轮胎制品受外界作用微粒化而形成,通常尺寸小于5mm的塑料颗粒称为微塑料,它们严重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产卵繁殖,同时也在其他生物体、人体中富集,造成疾病或死亡。据报道,我国海洋和长江的塑料污染已据世界首位。有委员提出国际公布统计中国塑料垃圾排放数据并不准确,其中包含了从国外进口的塑料垃圾。无论如何,我国塑料垃圾污染情况很严峻,解决塑料废弃物和微塑料对陆地和海洋环境污染问题迫在眉睫。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解决塑料废弃物污染,一方面要做好塑料的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大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可持续的环境友好高分子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自然界中产生的各种生物质属于可持续材料,利用它们通过“绿色”技术转化为生物可降解新材料,可彻底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科学研究已证明,这些天然高分子基的新材料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功能,在纺织、包装、生物医学、储能材料、分离与吸附材料及农用材料等领域有应用前景,而且符合“绿色”发展战略需求。然而,生物质基高分子材料要达到各种塑料制品的性能和使用要求,又可以在江河湖海及土壤中完全降解,并且在价格上又具有竞争力才能进入市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各国科学家呼吁政府在法律、法规和政策上开通绿色通道,并且加大对生物质基新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商用化的经费支持力度。日本在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方面做得较好,他们提出构建循环型社会的理念,不仅成立了专门的废弃物管理机构,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废弃物回收的基本法,包括容器和包装膜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建筑材料回收、报废车辆回收法、小型家用电器回收法等,而且政府主导绿色采购法,鼓励市民采购回收再利用的塑料制品。由此日本的废弃塑料回收利用率逐年增加,如今高达86%远高于其他国家。

    为了促进低碳经济,与会专家还认真讨论了资源的高效利用、生物质绿色转化及绿色新能源的开发等问题。绿色碳科学要求高效、清洁、循环利用碳资源,研究和优化碳资源加工、能源利用、碳固定、碳循环整个过程中碳化学键的演变和相关工业过程,使化石资源利用引起的碳失衡达到最小。生物质的利用是缓解化石能源短缺的有效手段,木质纤维素可以直接转化为生物可降解新材料,也可以通过气化、热裂解、选择解聚等方法转化为平台分子,再进一步合成工业所需的化学品或液体燃料,使生物基代替石油基材料。太阳能是绿色清洁新能源,通过光水解、光催化等方式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期望利用太阳能实现碳循环利用,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总之,绿色和可持续化学是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主题之一,它在解决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矛盾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在绿色化学(绿色溶剂、无害和可再生原料、绿色催化反应、高效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等)、可替代能源、全生命周期评估以及生物资源和废弃物利用等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仍不够。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告诉公众什么是绿色和可持续化学和化工,同时要呼吁政府各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加大对绿色可持续化学和化工的关注和支持,使我国经济发展朝着绿色和可持续的方向前进,早日实现强国之梦。

    中科院学部咨询项目“发展绿色和可持续化学与化工的重要性及对策” 参会专家合影

    学生记者:苏晓娟摄影:高凌峰

    来源:武汉大学新闻网2019.08.02

    https://news.whu.edu.cn/info/1002/54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