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人生 > 正文
  • 武汉大学有名的科研伉俪——张俐娜院士和杜予民教授,都是国际知名学者,他们带领各自团队协同攻关,共同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当年,两位学者就是在武大的校园内相识、相知并且相伴走到了今天。

    张俐娜的先生杜予民,其实是化学系比她高两届的师兄,只是她进校后一直埋首书海,两耳不闻窗外事,认识杜予民时,她已大学五年级了,而杜予民则作为优秀毕业生已留校任教。毕业后张俐娜被分配在北京铁道科学院工作,这对恋人分居两地十年。此后,夫妻二人又于1982年和1984年分别赴日本东京大学和大阪大学留学,回国后各自组织团队,在武汉大学开创了再生资源天然高分子研究。他们的工作已在国内外居引领地位。

    谈到杜予民,张俐娜充满感情和感激,她说,正是因为有志同道合的先生一路携手,两人互相鼓励、互相帮助,这一路走来她的事业才不孤独,人生也没有遗憾。“家庭对我的支持非常大。”张教授说,“我的人生和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遇到过很多困难,也摔过跤碰过壁,流过眼泪,但家庭给我的从没有埋怨和指责,而是温暖以及支持和鼓励。”

    在武汉大学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张俐娜从未有过休息日和节假日,每天都为科研奋力拼搏,为人才培养呕心沥血。此外,张俐娜还是一位完美主妇。她不仅能烹饪出可口的饭菜,还能利用节假日给孩子们裁剪出得体漂亮的衣服。尤其,两个孩子从小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姐弟俩先后从华中农业大学和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又凭他们自己的实力,到美国深造并留在美国工作。

    杜予民、张俐娜夫妇每天的日程大多围绕三个地方:教室、实验室和家。 他们惟一的消遣,是在宁静的校园内散散步,手牵着手,一边走一边交谈。然而这看似轻松的时刻,两人的话题仍然离不开科研。温馨的家庭、孝顺的子女让张俐娜没有后顾之忧,不仅使她夯实了学科基础,也为她以后的科研腾飞创造了有利条件。

    也许是因为研究领域同属生物质大分子范围,张俐娜、杜予民各自领导的两个团队在学术上联系格外紧密。迄今,他们的科研小组在SCI源刊发表科学研究论文分别为560篇和380篇以上,并于2014、2015年他们夫妻双双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材料科学类榜单。同时,他们的发明专利授权分别为100项和80项以上;他们俩人还分别担任了几家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这对伉俪生活上互相体贴、共度艰辛,科研上相互促进、比翼双飞,在武大校园已传为佳话。

    杜予民在甲壳素上的研究蜚声中外,是我国知名的海洋生物质专家。他的团队将小龙虾壳变废为宝,并转化成高附加值的生物医药和精细生化产品,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并多次主持国际甲壳素科学与技术的学术会议,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

    张俐娜一直致力于高分子物理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在高分子物化、农业化学、环境材料和生物学交叉学科中进行研究,其纤维素低温溶解技术因属环境友好的原始创新成果而荣获国际上纤维素与可再生资源材料领域的最高奖——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最近,她领导的团队在解决地球上的最丰富的农林及海产品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上不仅取得了基础研究和新材料的重大突破,并且进入到生物医用和电化学储能材料领域,因此被国内外成为“中国绿色化学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