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研究进展
  • 成果转化
  • 科研平台

前沿讲座信息:黎占亭教授、赵新研究员、汪勇教授学术报告(2023年3月16日9:00-11:30,电化学楼Z512)

发布时间 :2023-03-13 10:03  来源:

报告题目1主客体化学用于药物拮抗:小分子、超分子和大分子主体设计

报告人:黎占亭教授,复旦大学

报告时间:2023年3月16日(周四)9:00

报告地点:电化学楼Z512

报告简介:2013年以来,黎占亭教授利用葫芦[8]脲(CB[8])对芳香堆积二聚体的包结,构建了水溶性有序多孔超分子有机框架(Supramolecular Organic Frameworks, SOFs),揭示了其原位负载和输送抗肿瘤药物和核酸、PDT活性增强、拮抗肝素及抑制PDA疗后光毒性的功能。2020年,黎占亭教授利用动态共价键的室温定量形成,构建了高水溶性柔性有机框架(Flexible Organic Frameworks, FOFs)和共价有机框架,发展了新的水溶性固有孔有机聚合物结构,探索了这些水相框架结构原位包埋和输送蛋白和核酸、中和肝素和肌松剂及隔离内毒素等功能。2022年以来,黎占亭教授又报导了利用小分子大环实现肌松剂拮抗和卟啉PDA疗后光毒性抑制。上述超分子有机框架、柔性有机框架和小分子大环作为不同维度的空穴分子,都具有良好的水溶性,通过疏水作用和离子对静电作用协同驱动,包结残留药物,实现拮抗和隔离及抑制或缓解残留药物毒性之目的,代表了主客体化学研究主体结构设计的不同探索,最终目标是实现主客体化学的实际应用。

报告人简介:黎占亭,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85年郑州大学化学系毕业,1992年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在南丹麦大学(1994-1995)和伊利诺伊大学化学系(2000-2001)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1996-2010在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2010年至今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2020年任上海有机所特聘研究员,现兼任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有机化学》副主编。2000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入选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获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荣誉称号,2015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6年获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庄长恭奖,2019年获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奖,2019年获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研究兴趣包括弱相互作用的物理有机化学、水相分子识别模型与方法、水溶性超分子和大分子多孔材料等。近年来主要开展药物活性分子和超分子与大分子多孔材料设计。

报告题目2:等级孔二维共价有机框架

报告人:赵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报告时间:2023年3月16日(周四)9:00

报告地点:电化学楼Z512

报告简介: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COFs)是一类晶态有机多孔聚合物,具有孔尺寸及形状精确可调等特点,在物质储存与分离、催化、传输、传感以及光电材料等领域有广泛应用。2014年,赵新研究员课题组实现了同时带有两种不同孔结构的二维共价有机框架的构筑,具有精确可控的等级孔结构,由此发展出新类型的有机多孔材料:异孔共价有机框架(Heteropore COFs)。通过设计各种新单体结构和发展新的构筑策略与基元键连方式,赵新研究员课题组获得了一系列结构多样的异孔COFs,这类新结构不但拓展了COFs的范畴,其独特的等级孔结构也赋予它们一些与均一孔COFs不一样的性能,从而带来新的性质、功能与应用。

报告人简介:

赵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于上海有机所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5月回到上海有机所建立课题组,历任副研究员。2010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9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获得2015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获得2022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多孔材料和有机超分子化学。

报告题目3:从嵌段共聚物到共价有机框架

报告人:汪勇教授,南京工业大学

报告时间:2023年3月16日(周四)9:00

报告地点:电化学楼Z512

报告简介:孔径均一、孔道直通是分离膜的理想构型,有望突破分离过程中选择性和渗透性的相互制约。汪勇教授提出了“均孔膜”(homoporous membranes,HOMEs)的概念,建立了基于嵌段共聚物选择性溶胀、孔径在5-50 nm范围内可调的均孔超滤膜的制备方法。共价有机框架(COFs)具有5nm以下的分子内固有孔道,是制备小孔径均孔膜的“理想”材料。汪勇教授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证实COFs对比常规纳滤膜,通量有数量级的提升,并研究了孔壁基团、孔径和堆垛方式对COFs传递和截留性质的影响。该报告将着重介绍汪勇教授课题组在直接界面聚合制备COFs膜、COFs膜的均孔化方法、偶氮苯功能化COFs膜用于光控离子分离和电池隔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汪勇教授将简要讨论COFs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报告人简介:

汪勇,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Macromolecules副主编。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先后在美国宝洁公司北京技术中心、德国马普微结构物理研究所(洪堡学者)工作,目前任职于南京工业大学和东南大学。提出了“均孔膜(homoporous membranes, HOMEs)”的概念,系统开展均孔膜的设计、制备、放大与应用的研究。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10)等荣誉或奖励。

版权所有 ©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地址:中国武汉珞珈山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4067    邮箱: hxydzb@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