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研究进展
  • 成果转化
  • 科研平台

学科发展论坛:阴永光、胡立刚研究员学术报告(2024年11月25日(周一)15:00,电化学楼C512会议室)

发布时间 :2024-11-21 17:31  来源:

报告题目:溶解性有机质与微藻促进海水吸收大气汞

报告人:阴永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报告人简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原子光谱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Atomic Spectroscopy》和《Eco-Environment & Health》编委以及《化学进展》和《环境化学》青年编委。1998—2005年在重庆大学学习,2008年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有机金属及纳米颗粒态金属的环境生成与循环,在金属新形态的识别、转化及生物效应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成果。共发表SCI论文180余篇,包括Nat FoodNat CommunPNASChem RevESTWater ResEST Lett等。主持了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十多项。

报告简介:聚焦汞的氧化/还原、甲基化/去甲基化等控制其迁移与毒性的关键分子转化过程,1)构建了包含亚稳态一价汞与纳米硫化汞的形态分析平台,发展了示踪转化的同位素技术,建立了生物有效性实时表征的全细胞传感器,为汞转化研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2)揭示了超氧自由基介导微生物还原新途径,识别出氧化过程的一价汞中间体;3)发现纳米硫化汞的直接摄入-胞内溶解微生物活化途径,揭示了汞不依赖于HgcAB的甲基化现象。本次报告将着重汇报近期发现的溶解性有机质与微藻在海水吸收大气汞中的驱动作用。


报告题目:金属组学在健康研究中的应用

报告人:胡立刚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报告人简介1997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2006年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20062009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20102014年在香港大学分别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2023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主要从事金属污染物环境健康研究,主要方向包括:;1)金属污染物健康效应机制研究;2)金属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金属组学方法学及仪器平台开发43D打印在化学与环境中应用研究。

在方法学开发、装置研发及效应机制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成果。发展了生物介质中金属污染物形态多层次、多维度研究方法;提出了环境金属组学概念;发现了生物介质中金属污染物大分子形态普遍存在的规律;最早将3D打印技术用于环境分析仪器部件/整机研发和示范性应用,成功研制多型金属组学研究装置;形成了精密器件研发的新范式;发现了铅等金属在人体及其他生物体内重要作用靶点和载体,揭示了金属污染物大分子形态是其活性的关键中间环节;发现了金属污染物生物体内传输、转化、毒性新机制。共发表SCI论文170余篇,包括Nat CommunPNASAngew ChemES&TChem Sci等;主持了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

报告简介:主要介绍胡立刚研究员近年来在金属组学方法学开发中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方法在金属环境与健康研究中的应用。其中方法学部分主要包括金属单细胞测量、活细胞中金属蛋白质成像及复杂生物基质中金属蛋白质快速筛选等。应用部分以外源金属与男性生殖健康的关联性研究为范例介绍相关方法的应用。


版权所有 ©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地址:中国武汉珞珈山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4067    邮箱: hxydzb@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