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研究进展
  • 成果转化
  • 科研平台

学科发展论坛:王殳凹教授学术报告(2025年5月28日(周三)9:00,电化学楼Z512会议室)

发布时间 :2025-05-26 15:06  来源:

报告题目放射性污染精准控制

报告人王殳凹教授,苏州大学

报告时间2025年5月28日(周三)9:00

报告地点电化学楼Z512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王殳凹教授,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及延续资助项目获得者、基金委化学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会士、全国青联委员。长期从事环境放射化学研究,面向乏燃料后处理、环境放射性污染控制、核事故应急中的应用需求,提出了复杂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精准识别理念,克服了复杂源项核素难分离、痕量污染净化不彻底、人体暴露去污效率低等领域瓶颈问题,发展了新一代镧锕分离策略、核素净化材料和装置以及锕系核素促排剂。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2)、Nat. Sustain. (2)、Nat. Commun. (8)、J. Am. Chem. Soc. (16)、Angew. Chem. Int. Ed. (17)、Chem (6)、CCS Chem. (5)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全部论文被ScienceNature等期刊论文引用评价超过20000次,18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H-index为77。部分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授权国际专利3项、中国专利21项,研发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技术与装置已在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军事医学研究院等实现应用。曾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腾讯科学探索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等。

报告简介:近年来,我们课题组围绕核燃料循环中的关键放射性核素系统开展了放射性污染控制化学研究:在苏州大学搭建了超铀元素化学实验室,部分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基础研究的平台空缺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钚和镅的实验配位化学研究;提出了核废料中超铀元素精准分离与资源化利用新策略,开发了全水溶液体系的镧锕超滤分离技术路线,创制了新型超铀元素辐光伏核电池,为放射性废物的高值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核素精准识别理念发展了新一代吸附材料和水精馏氚分离策略,建立了晶态分离材料的辐射化学合成新方法,提升了环境放射性污染防治能力;提出弱化分子内氢键、精准匹配配位构型的核素促排剂设计新策略,研制了体内核素促排剂新体系,促排效率居国际领先水平,发展了覆盖多种核素的体表洗消产品,为核突发事件的人员应急救治提供了技术储备。


版权所有 ©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地址:中国武汉珞珈山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4067    邮箱: hxydzb@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