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研究进展
  • 成果转化
  • 科研平台

学术报告:赵晓续研究员学术报告(2025年9月29日(周一)14:30,W121会议室)

发布时间 :2025-09-28 15:12  来源:

学术报告:赵晓续研究员学术报告(2025年9月29日(周一)14:30,W121会议室)

报告题目:新型原子级缺陷和掺杂的可控构筑及表征

报告人:赵晓续研究员,北京大学

报告时间:2025年9月29日(周一)14:30

报告地点:W121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赵晓续,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首席科学家。赵晓续研究员于2014年获南洋理工大学一等荣誉学士学位,2018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2018-2020年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2020-2022年担任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博士后研究员,2022年加入北京大学。赵晓续研究员的主要研究兴趣是使用高空间以及高能量分辨的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能量损失谱,在亚原子尺度解析和构筑低维量子材料,建立原子拓扑结构与物性之间的关联,并结合机器学习方法实现对原子尺度电镜照片的智能清洗、分类与分析等,目前已在Nature, Nat. Nanotechnol., Nat. Mater., Nat. Syn. Nat. Commun., Sci. Adv.,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引用超过15,000次,h-index 67。赵晓续研究员2022年入选《福布斯中国·青年海归菁英·100 人》以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2 年度亚太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联合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大项目子课题、创新群体B骨干等多个项目。

报告简介:随着二维材料在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中的广泛应用,精确调控低维材料的缺陷和掺杂结构成为提升其性能的关键。本报告提出“自插层”和“电子束辐照”两种创造性策略用于实现过渡金属硫化物等低维材料的原子级可控构筑。此外,引入AI模型(CycleGAN和U-Net)实现对电镜图像中的复杂结构的点缺陷和掺杂位点的智能识别。同时借助扩散模型实现对球差电镜分辨率的提升,为实现更多更精细结构的表征提供了保障。通过这一系列方法,我们为低维材料的设计、优化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版权所有 ©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地址:中国武汉珞珈山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4067    邮箱: hxydzb@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