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人生 > 正文
  • 连日来暑气逼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四楼里却一派繁忙,76岁的张俐娜院士的实验室里,新仪器设备刚刚调试完毕。一墙之隔,她新收的一位30岁的洋徒弟索菲亚正在电脑前看资料,这是一位美丽的法国姑娘,一个月前才进入张院士团队做博士后研究。

    美女博士一点不娇气

    索菲亚是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化学高分子专业博士,“在我的研究课题中,需要进行大量的甲壳素、壳聚糖以及纤维素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而张教授的实验室对这三种生物高分子的基础研究做得很好。”于是,她在网上给张院士投递了博士后申请书。

    “一开始,我认为这位法国美女博士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半年时间,她给我写了多封信,迫切希望来武大。”张俐娜说。

    刚来时索菲亚有诸多的不适应,首先是天气,谈到武汉的高温,她做了一个深呼吸的样子。然而,她每天跟其他研究生一样,上午9点到,晚上8点离开,“不管怎样,工作最重要。”

    在张院士的关心下,她起初遇到的住宿问题得到解决,也习惯了吃米饭。对于这里的实验条件,她很满意,与中国同事的沟通也不存在问题。

    “索菲亚不娇气,适应能力强,很有事业心。暑期暴雨酷热,她一天都没休息,她说想把假攒到圣诞节时回国一趟,我答应了。”张俐娜说,难得的是,这位洋学生的研究课题是甲壳素的应用与产业化,与湖北省的科技创新很契合。

    用虾壳制备生物医用新材料

    张俐娜是武汉大学唯一的女院士,至今依然保持极大的科研创新激情。

    经过十余年探索,她带领团队全球首创了一种神奇“秘方”可将极难溶解的纤维素化为粘液,最大好处是没有污染,而传统高温溶解方法,成本高、能耗大、污染重。

    这为自然界大量的纤维素(如枯枝落叶)、甲壳素(如虾壳、蟹壳)等再生利用打开了方便之门。她因此获得美国化学会2011年安塞姆·佩恩奖,成为半个世纪以来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中国人。她领导的团队也成为纤维素材料领域的世界著名科研组,近年来,来自英国、法国、日本、瑞士、印度、马来西亚等国的科研人员慕名前来。

    “不过发达国家的学生一般是几个月的短训,像索菲亚这样将要呆两年的还是第一个。”张院士说,索菲亚来做博士后的待遇并不高,但她一点怨言都没有。

    张院士告诉记者,近几年,她们在利用纤维素、甲壳素等生物废弃物,制备新功能材料(生物医用、光电储能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现在,通过绿色的方法将农林废弃物转化成新的功能材料,正受到全球的关注。

    不久前,美国著名科学家Gregory/F./ Payne来访时对张俐娜说:“你们最近发表了很多优秀论文,现在购进了这么多新仪器设备,我想你们明年会有更多优秀成果。”

    索菲亚正是来研究甲壳素制备生物医用新材料,她坦言这是个不小的挑战。“我会寻找办法解决这些困难。能够在张俐娜院士的实验室工作是我的荣幸,我相信在这里能学到很多新东西。”

    记者:王震实习生王妍贾拓

    通讯员:吴江龙

    来源: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