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人生 > 正文
  • 8月12日,立秋之际的武汉气温毫无回落,暑气依然逼人。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西门前停着一辆货车,工人们忙着搬运实验器械——张俐娜院士的实验室安装新仪器已进入尾声。

    跟随工人上四楼,机械的轰鸣声和化学试剂的气味扑面而来。博士后办公室和实验室用玻璃墙相隔,大概10平米左右,供三人合用。来自法国的Sophie Bedel(索菲亚·贝德尔)博士后端坐在电脑旁看资料,她高挑美丽,身着紫色T恤蓝色牛仔裤,青春洋溢、充满活力。

    索菲亚是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化学高分子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甲壳素(Chitin)的应用与产业化。“在我的研究课题中,需要进行大量的甲壳素、壳聚糖以及纤维素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而张教授的研究室对这三种生物高分子的基础研究做得很好。”于是,她在网上给张俐娜教授投递了博士后申请书。

    张俐娜在全球首创水溶剂低温溶解高分子的开创性新技术,被称为“神奇的秘方”,为纤维素、甲壳素等生物质废弃物再生利用打开了一扇新的“绿色”大门。因此她获得美国化学会2011年安塞姆·佩恩奖,成为半个世纪以来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中国人。她领导的团队也成为纤维素材料领域的世界著名科研组。来自英国、日本、瑞士、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海外年轻科研人员,也都为了科研理想漂洋过海慕名前来,加入张俐娜研究室从事博士后工作或短期训练。

    “半年前,索菲亚递交了申请书。一开始,我认为这位法国美女博士只是说说而已,没有理会她的申请表。后来,索菲亚进一步与我深入交流并再一次强烈要求尽快来武大,她的诚意让我颇为感动。”张俐娜欣然接纳了她。

    张俐娜实验室的“作息”规律是:一周工作6天,9:00上班,21:00下班。每隔一段时间,组员要定期在组会上“汇报工作”。而且,张俐娜的记性特别好,她经常与研究生就他们的实验进度深入交流并进行指导。

    才来武汉大学3周的索菲亚,在张俐娜实验室适应得很好。“索菲亚不娇气,非常勤奋,暑假暴雨酷热均不休息。”张俐娜认可了这位学生的态度,对她青眼有加,“难得的是,她的研究课题是甲壳素的应用与产业化,与湖北省的科技创新很契合。”

    每天都在接触新知识的索菲亚,坦言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她告诉记者,“我会寻找办法解决这些困难。能够在张俐娜院士的实验室工作是我的荣幸,我相信在这里能学到很多新东西。”

    张俐娜说,自己在挑选团队成员时,并没有特别的要求,无论来自哪里的学生我都会接受,但是有一条要求就是勤奋。“我不会让学生随便毕业,他们必须做出较好的成果。”新入校的学生入门后,张俐娜首先教育他们如何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和遵守科学道德。“我会教他们怎么看文献和做阅读笔记,怎么设计科研方法,怎么进行科研,怎么总结写论文。”

    问及对武汉大学的初印象,索菲亚说武大校园十分大,像一个“城中城”,还有很多新事物等待她去发现。“目前我和大家只能用英文交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向同事们学习日常交际的中文。”


    张俐娜院士与索菲亚博士讨论研究计划

    张俐娜院士正在指导索菲亚博士用原子力显微镜做实验

    记者:贾拓、王妍

    来源:武汉大学报社2016.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