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人生 > 正文
  • 黄瑶、段博、徐鼎峰、段将将、王国珍

    轻快矫健的步伐,铿锵有力的声音,岁月似乎并未在她身上留下痕迹,却沉淀出一份优雅从容、豁达睿智的气度。我第一次见到张俐娜老师的感觉,如沐春风。大学本科两年的业余科研,加上之后五年的硕博连读,这七年我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张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谆谆教诲使我真正学会了如何从事有用的科研和怎样做人。对工作的热情和执着让张老师充满活力,尽管年逾七旬她却依然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和充沛的精力。当选院士后,她的工作更加忙碌,但她从未松懈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指导。从选课题到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从论文撰写到论文修改,每一件她都亲力亲为。每当深夜收到来自张老师修改好的论文,惊讶之余更多的是感动和钦佩。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认真负责,宛如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无私奉献,尤其是遇到挫折不低头和昂首迎难而上的精神,是张老师一直以来的人生态度,也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每当我的实验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张老师总是鼓励我,并常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努力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淡泊宁静,永葆赤子之心,与爱同在是张老师对我们最好的教育,令我们受益终生。保持求知欲,对未知的世界永远怀着学习的态度,这是张老师对科学的爱;投身科研,报效社会,不问名利,这是张老师对祖国和人民的爱;精神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关心,这是张老师对家人对学生的爱。张老师是我们学业上严厉的师者,更是我们生活中慈爱的长辈。尽管忙碌,每次出差归来,张老师总不忘给我们带一些小礼物和特产,每当大家高兴地分享时,不由觉得格外温暖。即将离开学校,出国继续深造的我,会带着张老师对我们的爱和期望在国外努力学习,学成回国更好地工作。(黄瑶博士记)

    我有幸作为推免生进入张老师实验室硕博连读。记得一进实验室就要求制备高强度甲壳素膜,由于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几乎找不到什么可以参考的文献。我在试验过程中遭遇了无数次失败,在将近两年的实验中没有得到什么有用的结果,一度丧失信心,多次向张老师提出放弃课题。然而,张老师不断鼓励我,告诉我应该做原始创新的工作。做科研不能遇到问题就绕着走,必须勇敢面对困难和问题,应该多思考、多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做出原始创新的成果。同时,张老师经常同我们讨论,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总是进行耐心指导和帮助。五年很快过去了,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特别愿意帮助师弟师妹们,每当看到他们取得新成绩就会特别开心。同时我的科研创新能力也大大提高。我已成功研制出一系列具有优良性能的甲壳素基新功能材料,并证明它们在生物医药,能源贮存和水处理领域具有应用前景,并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论文(其中2篇论文影响因子大于11)。我将把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带出国继续深造。(段博博士记)

    三年前,怀揣着对科研的兴趣和热情,我有幸加入到张老师组建的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团队。张老师是一位和蔼的长者,诚心、耐心的教导我怎么做人、怎么做事,从她身上总能获得温暖人心的力量。张老师的工作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永远是我人生路上的标杆。我底子差、基础薄弱,张老师就一直鼓励我:只要埋头苦干一定会出成果。于是,我日以继夜地站在实验台前做实验,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取得创新性的成果。然后,面临写论文,记得我写第一篇论文时,由于没有经验且自身的能力也有限,写得乱七八糟,张老师不仅耐心地帮助我,而且没日没夜的帮我修改了5次,几乎是重新写了一遍。最后我的论文如愿以偿的被国际高水平期刊接受。接着,我在储能材料方面又取得重要成果,并发表在著名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刊物(影响因子:16.15)上,还被选为封面文章。因此,我明白,只要我努力工作并虚心学习,就会取得成功。我们都认为:张老师不仅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的导师,更是我们的人生导师,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做科研,也让我们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张老师还经常对我们讲,做人要有爱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这样我们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张老师永远是我和课题组所有学生可亲可敬的长者,是我们学习膜拜的榜样!尽管已经七十多岁的高龄,张老师每学期都会亲自站上讲台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而且每次上课都要更新PPT课件。同时,张老师还经常邀请外国专家来讲学和带领我们出国参加国际会议,而且还接收来自法国的博士后和来自瑞典和马来西亚的博士生短期训练,使我们能更好地进行国际交流。(徐鼎峰博士记)

    记忆最深的当属张老师陪伴我度过了最有意义的春节。博二那年大年二十九晚上张老师在计算机上陪我修改文章到23:50,然后来电话悉心指导我文章中每个单词、图表的修改细节,放下电话已近凌晨1:00。当时大大激发我认真修改文章的动力和热情。我放弃了与家人团聚,坚持在计算机前工作。最后,在举家团聚的除夕夜,把认真检查完的文章投到国际刊物,结果是很快接收了。我深深感受到张老师“废寝忘食”工作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王国珍博士记)

    我与张老师初次相识是在2011年的春季,她应邀参加厦门大学“南强讲座”,并做了题为“纤维素低温溶解及其高值化材料构建”的学术报告。当时正处于研究生二年级的我被报告内容深深吸引,并萌生了报考张老师博士生的想法。我找了硕士导师,想借助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帮忙推荐,并给张老师发了一条短信,希望有一个肯定的答复。然而,张老师给我的回信如同当头棒喝:“请你认真准备考试,我们只接受成绩优异的同学”。短短的几个字,却体现了张老师在选拔人才、对待科学的公平、严谨、求实的态度。我终于考上了武汉大学博士生,刚进实验室的一两年中,我的研究课题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反反复复的失败让我开始怀疑自己,也曾想到过放弃。期间,张老师无数次找我讨论,并将她的科研经历与我分享。她告诉我:“我从开始尝试溶解纤维素到发现新溶剂最后拿到安塞姆·佩恩奖得到国际上的认可整整花了十年,你这点挫折算什么。世上的困难最怕‘坚持’二字,只要你有恒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张老师的鼓舞下,我重新振作起来,终于难题被攻破。同时,我也领悟到创新和突破首先要具备好奇心。张老师经常会给我们讲一些关于科学突破的经典案例。比如因发现导电高分子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白川英树,他把实验中失败的样品不是丢弃而是认真分析,最终发现了导电高分子。我终于经过无数次实验后在科研中取得新的突破,利用壳聚糖研制出高强度、高力学敏感的新材料,并在国际著名刊物发表一系列论文(其中一篇影响因子为18.96)。张老师常教育我们对待别人要有爱心;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张老师对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呵护关爱。不论大事或小事我们都能切身感到她的爱心和责任心。她不断的用行动告诉我们,爱是付出,爱是给予,爱是传承。由于对国家的爱和责任,九十年代初,她就预测到未来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从而投身到可再生的天然高分子领域,并攻克了纤维素以及甲壳素等重要天然高分子“绿色”溶解的难题。这一突破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因此她获得安塞姆·佩恩奖,也成为半个世纪以来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导师,她还在知识的浪潮中劈波斩浪,引领我们扬帆远洋,永远是大家心中的“年轻人”。如今,我们即将投身到新的工作岗位,一定会秉承张老师的教诲,做一个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年轻人,为国家和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段将将博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