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先生 > 正文
  • 惊闻张院士逝世的噩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甚感悲痛。

    我于2005年回到武汉大学参加工作时认识了张先生。那时候张先生已年过花甲,她首创的纤维素低温溶解技术正在蓬勃发展中,我有幸聆听了她的报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报告既科学严谨,又深入浅出,既有科学问题的探索,也有实际应用的开发,使我如沐春风,给我们年轻人指引了科学研究的方向。

    2015年起,我和张老师的团队开始了紧密的合作研究。利用张老师开发的绿色的纤维素,甲壳素溶解技术制备催化固载材料,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新的催化剂及催化体系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然而,相较于发表的论文等成果,合作过程中让我获益更多,更难以忘怀的,是张先生严谨认真的治学风格,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因为一些科学问题,我们经常会讨论到很晚,年近古稀的张先生依然充满活力和我们共同探讨,从不让问题“过夜”。每次开会讨论的时候,张老师都会拿出笔记本,清楚的记下每一个争辩的难题。有的时候,我们晚辈忘记了之前讨论的细节,只能去翻张老师的笔记本,因为那里一定会有详细的记录。对于论文发表,张先生也是反复修改,反复确认,要精益求精。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这些对待细节的态度,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

    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回忆还有很多,闭眼回想,不禁潸然泪下。张老师的离开,是武大的损失,是化学界的损失,也使我个人失去了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和良师。身为张老师的后辈和同行,我们只有化悲痛为力量,秉承张先生一生为国家科研事业奉献的精神,秉承张先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继续在化学科研和教学领域努力工作,并将张先生的精神继续传递给下一代。我想这也是对张先生最好的告慰。



                                       武汉大学雷爱文

                                      2020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