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资助名单,我院三位优秀博士研究生张昀(导师袁荃教授)、顾聚清(导师李振教授)、李文(导师曾旋教授)获得资助。
张昀系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核酸生物传感,先后以第一作者(含共同)身份在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CS Sens. 等期刊发表 SCI 论文6篇。张昀此次获得资助的项目为《基于 CRISPR-dCas9 的核酸邻近标记系统用于心肌炎细胞质 DNA 动态成像研究》。该项目旨在发展基于 CRISPR-dCas9 的核酸邻近标记新方法,通过核酸探针结构设计和 CRISPR-dCas9 系统工程化改造,实现心肌炎病变中细胞质 DNA 的实时动态分析,建立细胞质 DNA 与心肌炎疾病的动态关联,可为心肌炎患者的早期筛查、精准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新方案。
顾聚清系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先后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Coord. Chem. Rev.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顾聚清此次获得资助的项目为《高性能有机近红外磷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医学应用》。该项目旨在实现生理条件下高亮且稳定的近红外磷光发射,通过树枝状拓扑结构的精准调控结合分子间氢键网络的构筑,优化聚集态结构,促进有机近红外磷光优势特性在生物成像、肿瘤检测等领域的应用与拓展。
李文系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先后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Adv. Mater.,Nano Today,Biomaterials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篇,曾获得2024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李文此次获得资助的项目为《用于慢性肠炎治疗的噬菌体活性生物材料》。该项目采用先进的活性生物材料设计和制备技术,将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工程化的噬菌体活性生命基元与功能高分子材料融合,设计和构建可用于慢性肠炎治疗的智能响应性噬菌体活性材料,提出了针对于肠道菌群动态平衡调控的疾病治疗新技术、新策略。
据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于2023年首次试点设立,2024年3月完成首批项目的申报与评审,我院有2两名优秀博士生获该项目资助。该项目旨在支持博士研究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着力培养其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增强科研兴趣,激发创新思维,提升科学素养,为其踏上科研之路打下坚实基础,为构建高水平基础研究队伍提供高质量人才储备。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作为武汉大学首批基础学科博士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学院依托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2025年,学院将持续从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资源配置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规划,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和国际竞争力的化学学科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