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武汉大学第七届“有机化学樱花论坛”在学院创隆厅举行。该论坛是在我院校友北京大学余志祥教授倡议下,周强辉教授和刘文博教授共同发起和组织的年度学术会议,旨在促进我校化学学科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本次论坛涵盖了基于合成化学的学科前沿内容,包括化学生物学、过渡金属催化、光化学合成、高分子和光电材料合成、稀土元素分离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并深度融合了材料化学和药物化学两个重要方向的原创性应用研究。特邀报告人包括西湖大学张鑫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毕锡和教授、云南大学夏成峰教授、兰州大学席聘贤教授、北京大学吕华教授,以及中南大学邹应萍教授。青年学者报告人为武汉大学药学院邹有全教授和我院李武教授。北京大学余志祥教授、武汉大学翁小成教授、孔望清教授、阴国印教授、陈巍海教授和李倩倩教授先后担任报告主持人。
刘文博教授主持了论坛开幕式,介绍了论坛发展的历程和通过举办论坛为师生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的初衷。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黄卫华教授致开幕词,着重介绍了学院在合成化学方面的学科布局、研究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对各位嘉宾的莅临参会表示热烈欢迎,并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化学学院发展的大力支持。

张鑫教授作了题为“凝聚和聚集的化学生物学”的学术报告,系统介绍了蛋白质凝聚和聚集的化学变化过程。通过解析蛋白质的物理微环境,发展了一系列面向活细胞内蛋白质凝集和聚集的定量成像新技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毕锡和教授作了题为“邻三氟甲基苯磺酰腙(Triftosylhydrazone)”的学术报告,详细介绍了Triftosylhydrazone试剂的发现和应用,将其与过渡金属催化相结合,展示出优异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并与目前的研究热点“分子骨架编辑”结合,通过磺酰腙卡宾插入的方法,为单原子骨架编辑反应提供了新方法。

夏成峰教授带来了题为“基于有机负离子结构的可见光反应研究”的报告,主要聚焦重要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全合成,发展了基于酚氧负离子的超级还原性光催化剂,以及单电子转移偶联反应和脱苄基策略,并应用于天然产物的高效合成和规模化制备。

席聘贤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稀土无机材料微结构定向创制”,系统介绍了稀土无机材料的分类和特点,并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的稀土资源发展变化以及他们课题组基于稀土分离和成/断键机制的研究,为新材料、新应用、新能源的发展提供基础和参考。

吕华教授作了题为“聚氨基酸的皮实合成与生物医学应用”的报告,介绍了聚氨基酸的单体氨基酸N-羧基环内酸酐(NCA)化学稳定性和分解机制,重点讲述了耐受水的NCA单体合成新方法、水辅助的超快脯氨酸NCA可控开环聚合方面的工作,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聚氨基酸分子,以及他们在高通量聚合物合成策略方面的研究成果。

邹应萍教授带来题为“有机光伏材料设计、合成及器件研究”的报告,围绕A-DA'D-A型分子设计策略及性能调控,详细介绍了其课题组在有机太阳能电池、近红外成像以及蛋白质芯片开展的系列工作以及最新进展。

青年学者报告环节,邹有全教授的报告题为“活性光敏药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医药应用”,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设计并合成了新型光敏抗菌剂,在体内外光动力治疗中表现出优异的效果。

李武教授向参会的嘉宾们汇报了课题组围绕“氘标记化学”的研究成果,通过电催化,以氘水为氘源,实现多种(杂)芳烃的还原氘代反应,成功合成多种氘代和饱和氘代环状化合物,并将其应用于13个氘标记的药物分子的合成中。

本次论坛首次增设了快闪报告环节。华中师范大学徐浩教授介绍了铜催化远程不对称控制反应,实现手性炔丙基衍生物的合成;华中农业大学滕怀龙教授介绍了基于靶向农药分子设计策略,开发出一系列新型抑菌先导药物分子;武汉理工大学黄毅勇教授介绍了有机合成材料在极端环境中的应用;湖北大学刘悦进教授介绍了基于超强膦配位策略对钌催化C-H键活化的研究;北京大学余志祥教授介绍了铑催化的[5+1+2]反应为合成多官能化的八元环化合物提供新的途径。




本次论坛还设置了研究生学术墙报交流环节,并遴选了10位“优秀墙报奖”获得者:胡圣伟、徐铭昊、陈瀚楠、彭海云、田奎、胡平、卢箭钟、何劲宇、陈绍维和韩雪。“优秀墙报奖”由汉瑞药业有限公司冠名赞助,汉瑞药业总经理杨涛和北京大学余志祥教授共同为优秀墙报奖获得者颁奖。

优秀墙报奖颁奖合影
(从左到右:杨涛、何劲宇、徐铭昊、田奎、胡圣伟、韩雪、胡平、卢箭钟、彭海云、陈瀚楠、陈绍维、余志祥)
周强辉教授在闭幕式上对参会嘉宾的精彩报告和热烈的讨论交流进行了总结,并衷心感谢他们对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
本次论坛得到了汉瑞药业、樂研、武汉圣一欣、威格科技和三泰科技的支持。

有机化学樱花论坛组委会与参会嘉宾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