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权威杂志《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刊发了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宋恒课题组关于化学酶平台合成杀鱼菌素家族的最新研究论文,题为“Chemoenzymatic Synthesis and Protein Engineering Enable Efficient, Scalable Production of Teleocidin Derivatives”(化学酶合成与蛋白质工程实现高效、可扩展的杀鱼菌素衍生物制备)。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博士后郑硕和博士研究生杨子萱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近日,国际权威杂志《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刊发了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王春江/董秀琴团队关于双金属Cu/Ru接力催化合成手性δ羟基α-氨基酸衍生物的最新研究论文,题为“Asymmetric Access to δ‑Hydroxy α‑Amino Acids Bearing Two Adjacent Stereocenters from Inert Allylic Alcohols Via Cu/Ru Relay Catalysis”(通过铜/钌接力催化从惰性烯丙醇出发合成含有两个相邻手性中心的δ-羟基α-氨基酸衍生物)...
2025年7月15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雷爱文/李武/张海波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 IF: 44.6)在线发表题为“Boron clusters as efficient shuttles for electrocatalytic deuterium labelling via radical H/D exchange”的研究论文。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何萌博士、邓雪帆博士和姚丰泽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武汉大学雷爱文教授、李武教授、张海波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武汉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药物分子特定位点的氘代是一种潜在的策略,...
近日,国际权威杂志《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刊发了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宋恒课题组与刘文博课题组关于酶促季碳丙二腈去对称化的最新研究论文,题为“Enantiodivergent Access to Acyclic Quaternary Stereocenters by Nitrilase-Catalyzed Desymmetrizing Hydrolysis of Malononitriles”(通过腈水解酶催化的丙二腈去对称化水解反应实现无环季碳立体中心的对映发散性合成)。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谢永泽和杨东升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员:林毅)7月12日,湖北省第九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圆满落幕。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戚孝天教授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出色的教学能力,从来自省内高校的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膺理科组一等奖。深耕教学:从“分子模拟”到“课堂革命”的跨越2024年11月,戚孝天教授荣获武汉大学第12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一等奖第一名(相关报道:https://chem.whu.edu.cn/info/1312/59131.htm),彰显出青年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7月11日上午,学院召开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会暨C107实验室安全整改专家质询会,党委书记黄卫华、党委副书记何剑超、副院长甘泉及各二级单位安全负责人、实验室安全员等出席会议,安全与实验室管理办公室陈雨平主持会议。会上,黄卫华书记对学院安全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他强调安全工作是底线中的底线,希望每位师生高度重视安全,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老师们要加强自我安全意识,并对学生做好相关安全培训。学院物业罗迪经理对近期发生的安全事件进行了简要说明,...
版权所有 ©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地址:中国武汉珞珈山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4067 邮箱: hxydzb@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