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总结

成果总结

成果名称:面向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化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胡  斌、袁  荃、吴淑娟、蒋风雷、汪  成、王富安、王宝山、钱江锋、陈贝贝、黄卫华、周  翔

成果完成单位:武汉大学

一、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化学是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科学领域,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持“四个面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出了“坚持一流意识、一流标准,面向新时代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及学术品味的创新型化学人才”的教育理念,强化了研究生创新内核能力的培养,构建了全方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高层次化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成效显著。

本成果针对新时代化学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以及现阶段研究生教育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展开:(1)培养目标重科研成果而轻综合素质,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需进一步提升;(2)“从0到1”的原创性攻坚能力不足,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内核需进一步强化;(3)对研究生成长目标引导和创新源动力激励的长效机制不完善,培养过程管理体制建设需进一步优化。

针对上述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坚持深化研究生教育的综合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层次化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1)坚持一流的育人意识和培养标准,树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将思政元素和创新精神融入研究生培养体系,立德树人,着眼创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创新型化学人才。(2)强化创新能力培养,融通中外,营造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打造全方位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平台。率先设立“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推行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与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深层次合作,开设世界级科学家课程讲座,设立多个中外联合科研平台,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与竞赛,开拓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品味。(3)构建“全链条”过程管理体系,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全面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严把生源关、过程关和毕业关,建立有效的监督保障长效机制。

本成果成效显著。化学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双一流”;近五年新增30余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科研到账经费近4亿元;荣获我校历史上首个“挑战杯”全国特等奖;毕业研究生有30余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项目;每年80余名研究生获各类奖学金及荣誉称号,获奖金额达200余万;近五年研究生在三大检索论文产出2200余篇,在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上发表30余篇论文;主编教材《分析化学》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被百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应用,示范辐射效应显著。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一流意识—立德树人—着眼创新”贯穿始终,奠定培养化学创新人才的基调

坚持立德树人,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创新导师育人方式,搭建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多种桥梁,开启思政教育新渠道。

以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面向国家需求凝练合成化学、化学测量学、能源化学、分子医学等特色学科方向,科学设计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着力推行研究创新学分课程建设,组建一流导师团队,实现专业育人到领域育人的转变。

2.“创新科研—国际视野—自主交流”独具特色,打造全方位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平台

全力推进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培养。以高水平交叉学科研究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率先设立“优博培育计划”,积极推行“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大胆创建“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培育具有开展原创性学术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融通中外,与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深层次合作。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知名学者授课,将化学前沿讲座及国际大师课纳入研究生课程体系;成立“索维奇国际分子科学研究中心”等中外联合科研平台,成立“人才引进选聘委员会”,推动国际化教育科研建设;支持研究生申请CSC等联合培养项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人才。

营造勇于创新、自主交流的研究生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举办全国博士生化学前沿论坛、武汉高校化学学术报告竞赛等多项学术活动,为研究生搭建自由的学术交流平台。

3.“一流标准—制度建设—狠抓落实”全程覆盖,严格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与监督

严把生源关。遵循化学基础学科培养周期长的规律,将优秀研究生生源选拔节点前移,高效推动本研协同贯通式教育模式,以“强基计划”、“弘毅班”为牵引,以“本硕博贯通”、“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等为平台,面向校内外延揽优秀研究生生源,切实提升招生质量。

严把过程关。全面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课程、开题、中期分流、综合考核、预答辩、答辩等“全链条”过程管理体系,出台了《关于研究生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度的实施意见》、《研究生学术创新奖评选办法》等多项制度,提供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

严把毕业关。在全校率先试行预答辩环节,被纳入《武汉大学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质量管理办法》;构建“导师自查-学科复查-学院答辩”学位论文核查职能,严格执行学位论文公开答辩制度,切实保障学位论文质量。教育部实行论文抽检的合格率保持100%。

三、成果的创新点

1.理念创新:提出并实践了“坚持一流意识、一流标准,面向新时代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及学术品味的创新型化学人才”教育理念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四个面向”为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机制改革,将思政和创新意识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推进研究学分课程建设;开启导师育人项目,组建导师团队,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育人作用,激发研究生科研报国,培养引领未来化学学科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国家栋梁。

2.内涵创新:设计并打造了扎根中国、国际视野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融通中外,倡导创新第一的学习氛围。率先设立“优博计划”等多项推进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培养的举措;开设化学前沿讲座和国际大师课,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化学家为研究生授课,与世界一流科研团队深入合作,成立多个中外联合科研平台;着力引进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人才;举办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学术交流活动,开拓研究生的国际学术视野,培养敢于攀登科技高峰、攻克“卡脖子”难题的化学创新人才,推动学科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从0到1”的实质突破。

3.制度创新:构建并实施了“全链条”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

创新本研协同培养模式,推行了本硕博贯通培养、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等特色工作,实现本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统筹设计,前移研究生生源选拔节点,保障研究生生源质量,助力创新人才培养。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体制,强化研究生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推行多种激励机制,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才。率先试行预答辩环节,强化学位论文盲审管理制度,构建了学位论文核查体系,切实保障学位论文的质量。以“四个面向”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通过全面修订各专业硕士、博士及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实现了研究生培养“全链条”管理和监督,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的创新内涵,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化学创新性人才。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2010年以来,30余名毕业生成为国家级青年人才;在系列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包括“挑战杯”特等奖1项(全校首个)、一等奖/金奖3项、二等奖1项、“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1项、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大赛特等奖1项、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获全国及省部级荣誉称号多项,1人入选“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4人获“湖北省长江学子”称号,1人获共青团中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称号;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5人。每年80余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创新奖学金、专项奖学金等荣誉,获奖金额达200余万。近五年毕业生有40余名学生支援西部建设,到西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单位就业。

2.高水平师资队伍持续壮大

本成果的应用给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近五年,新增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特聘1人、国家杰青4人、万人计划5人、国家优青7人、青年长江3人、青年拔尖4人、青年千人(含海外优青)16人,1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二等奖,1人获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1人获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4人获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杰出贡献校长奖。目前,国家级人才总量达68人次,45岁以下专任老师占57%,91%的教师有海外学习经历。

3.科学研究实力达至一流水平

教研互促创新人才培养,为科研实力迅速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武汉大学化学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双一流”学科,全世界ESI排名保持在前1‰,US NEWS化学全球排名第48位。近五年,学院科研经费逐年增加,到账近4亿元;科研成果丰厚,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年均发表SCI一区论文200余篇;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

4.成果推广与辐射效应不断涌现

本成果中的系列改革举措,如预答辩制度、跨学科文献调研、研究学分、博士生论坛等,获批了多项省级和校级教改项目,获得了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本成果主持人主编教材《分析化学》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被百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应用。举办了索维奇国际分子科学论坛,包括2位诺贝尔奖得主、多位国内外院士在内的知名专家学者交流和探讨化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和成果。举办了博士生化学前沿论坛(全国)等多项学术活动,受到与会者高度好评。多次被邀请在校内外重要会议中介绍研究生培养经验,为推动国内高校化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附:成果获奖情况汇总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获奖等级 授奖部门
教学成果
2021 年 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分析化学》) 国家级 教育部
2021 年 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无机化学》) 国家级 教育部
2020 年 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基地 国家级 教育部
2020 年 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 国家级 教育部
2020 年 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无机化学》) 国家级 教育部
2020 年 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物理化学》) 国家级 教育部
2019 年 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设计之星” 国家级 全国高校教学发展中心
2016 年 国家级规划教材(《分析化学》) 国家级 教育部
2016 年 国家级规划教材(《 化 学 工 程 基础》) 国家级 教育部
2016 年 国家级规划教材(《化学与社会》) 国家级 教育部
2016 年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物理化学) 国家级 教育部
2016 年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无机化学) 国家级 教育部
2016年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化学工程基础) 国家级 教育部
2010 年 >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化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 国家级 教育部
2021 年 湖北省教学改革项目(“联用技术及元素形态”国际课程) 省级 湖北省教育厅
师资建设
2022年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 二等奖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
2018年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 一等奖 教育部
2018年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 一等奖 教育部
2021 年 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 省级 中共湖北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2020 年 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 省级 湖北省教育厅
2019 年 湖北省“挑战杯”特等奖优秀指导教师 省级 共青团湖北省委
2018 年 湖北青年五四奖章 省级 共青团湖北省委
培养成果
2022年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刘*(2012届博士研究生)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21年 国家青年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杨*(2017届博士研究生)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21年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肖*(2010届博士研究生)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21年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刘*(2016届博士研究生)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21年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何*(2013届博士研究生)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21年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曾*(2018届博士研究生) 国家级 中组部
2021年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入选者  彭*(2014届博士研究生)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21年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入选者 何*(2013届博士研究生)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21年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入选者  唐*(2017届博士研究生)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21年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入选者  刘*(2014届硕士研究生)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21年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郑*(2010届博士研究生) 国家级 中组部
2020年 “国家千人”青年项目入选者 陈*(2017届博士研究生) 国家级 中组部
2020年 “国家千人”青年项目入选者 武*(2016届博士研究生) 国家级 中组部
2020年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龚*(2012届博士研究生)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20年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刘*(2012届博士研究生)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19年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陆*(2016届博士研究生)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19年 “国家千人”青年项目入选者 任*(2011届硕士研究生) 国家级 中组部
2018年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娄*(2012届博士研究生)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18年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刘*(2012届博士研究生)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17年 “国家千人”青年项目入选者 刘*(2013届博士研究生) 国家级 中组部
2017年 “国家千人”青年项目入选者 徐*(2012届博士研究生) 国家级 中组部
2017年 “国家千人”青年项目入选者 许*(2011届博士研究生) 国家级 中组部
2016年 “国家千人”青年项目入选者 陈*(2011届博士研究生) 国家级 中组部
2016年 “国家千人”青年项目入选者 宋*(2011届博士研究生) 国家级 中组部
2015年 “国家千人”青年项目入选者 刘*(2012届博士研究生) 国家级 中组部
2020年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 国家级 共青团中央
2019年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国家级 共青团中央
2019年 “微瑞-欧贝尔杯”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特等奖 国家级 教育部
2018年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国家级 共青团中央
2018年 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国家级 共青团中央
2017年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国家级 共青团中央
2017年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国家级 共青团中央
2015年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国家级 共青团中央
2015年 团中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标兵”称号 国家级 共青团中央
2015年 大中华区“百人会英才奖” 国家级 百人会
2013年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国家级 教育部
2012年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国家级 共青团中央
2011年 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黄碧海 国家级 共青团中央
2011年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国家级 共青团中央
2020年 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省级 共青团湖北省委
2019年 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省级 共青团湖北省委
2017年 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省级 共青团湖北省委
2015年 湖北大学生创业大赛 “创业之星” 省级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